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师傅最讨厌什么徒弟的人的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师傅最讨厌什么徒弟的人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晏殊为何如此讨厌他的学生欧阳修?
回答问题前,先看一下两人的履历吧。
晏殊,字同叔,抚州临川(江西抚州市临川区)人,生于北宋太宗淳化二年(991),从小聪慧,誉为神童。景德二年(1005),十四岁的晏殊被赐同进士出身,此后仕途一路平坦,官至宰相。此外,晏殊还是宋朝著名的文学大家,善于创作婉约词。著名词人晏几道是晏殊的儿子。
欧阳修,字永叔,号醉翁,吉州永丰(江西吉安市永丰县)人,生于北宋真宗景德四年(1007)。欧阳修虽然被后人视为一代文豪,较晏殊更有成就。但是,当时他的科举之路并不如晏殊这样顺利,先后在天圣元年(1023)和天圣四年(1026)两次落榜,只到天圣八年(1030)才中了进士,后来官至参知政事(副相)。欧阳修的仕途也比较坎坷,曾几经数次被贬外放。
需要特别说明的是,欧阳修在天圣八年中进士的前一年,参加了礼部主持的省试,他高中头名,当时主持考试的官员就是晏殊。所以说,晏殊确实可以称为欧阳修的老师。
晏殊和欧阳修的关系一开始是比较和谐的。毕竟,欧阳修两次落地,第三次遇到晏殊,其才华才获得肯定,而且两人都是江西人,算是老乡。但是,后来两人的关系又逐渐变差。很多人把两人关系交恶的原因归结为一件小事。
仁宗康定元年(1040)晏殊成为枢密使,主管军事工作。当时的范仲淹等人正在西北边陲艰苦抗击西夏。当年冬天,晏殊在园子里摆了一次酒宴,欧阳修也参加了,并在宴会上当场赋诗,其中有这么几句:
意思是,不能光顾着自己在这里安逸享乐,要考虑西北边疆将士的痛苦。晏殊觉得这事欧阳修当着众人面给自己难堪,非常恼火,从此嫌恶欧阳修。晏殊后来甚至对人表示,他和欧阳修的关系,也就是考官和考生的关系(答一知举时门生,已过矣),不再有其他什么情分了。
其实,上面这件事只是两人关系变僵的导火索。应该说,两人性格经历、政治理念、文学观点上的差异才是最本质的原因。
从上面的两人的简历中我们可以看出来,晏殊一生顺利,很少经历坎坷,他在政治思想上偏于保守。而欧阳修出生于贫寒家庭,经历了怀才不遇等种种坎坷,在政治理想上倾向变革创新。两人都是庆历新政的当事人,晏殊对新政并不热衷,欧阳修则作为谏官高调支持范仲淹、富弼等人,在欧阳修看来,晏殊处处明哲保身,是不敢担当的表现。
此外,晏殊和欧阳修都是文学高手,他们的性格和思想观念差异也反映到了文学创作上,晏殊的词作秀丽婉转,专注于士大夫的精神世界,欧阳修的词则平实动人,更贴地气。
欧阳修是宋朝有名的伯乐,他提携了苏东坡等人,是标准的北宋文坛领袖。事实上,欧阳修的伯乐就是晏殊。晏殊不仅是欧阳修的江西老乡,还是欧阳修的主考官。这在古代是很看重的老师与***之间的关系。晏殊很器重这个狂傲有才气的老乡,据说,晏殊在评定录取名次的时候,故意把欧阳修的名次压低,让他做了第四名,本来欧阳修是有拿状元的实力和水平的。欧阳修一开始很不开心,也不理解,认为晏殊是打压自己。其实晏殊是有自己的良苦用心。因为欧阳修那时候年轻气盛比较狂,晏殊担心一下子上了那么高的平台,最后会跌得很惨。晏殊要留时间给欧阳修好好历练自己的人生。这样看来,晏殊对欧阳修是抱有很大的希望的。
但欧阳修偏偏不是那种喜欢溜须拍马的人,不会说好话,不仅不会说好话,他还会在被人最开心的时候泼冷水,说丧气话。我们知道,晏殊宰相很喜欢喝酒,喝了酒做写词唱歌,活的很开心。但欧阳修不这样想,认为自己的老师整天不干正事,对不起朝廷,对不起人民。
一个下雪的天气,欧阳修等人在晏殊家做客,晏殊神***飞扬很开心,说,“下雪天又正值诗人来访,不可不饮酒为乐”。于是开宴置酒赏雪,即席赋诗。这正是炫耀文***溜须拍马的绝佳时机,但刺头欧阳修却偏偏让人扫兴,他写了一首诗,“主人与国共休戚,不惟喜乐将丰登。须怜铁甲冷透骨,四十余万屯边兵”。言下之意很明白,战士们在边疆打仗,你却在安乐窝里写诗。真的是人多时候最寂寞,别人开心他难过。就像鲁迅先生笔下所说的,有个读书人去给地主的孩子过生日,别人都夸孩子以后必定大富大贵长命百岁,而此人却大煞风景,说这孩子最后还是要死的。人总是要死的,这是绝对真理,但说真话要讲语境和对象,欧阳修就是那个不讲语境和对象的读书人。对此,晏殊很不高兴,以后逢人便说,我看重的是欧阳修的才能,而不是道德品质。本是一句无心之语,却让别人耿耿于怀。所以在官场上,讲话是一门艺术。这一点,欧阳修距老成持重的晏殊十万八千里。
论语“子见南子,子路不悦”,南子是谁,子路为何讨厌她?
“子见南子”的故事发生在孔子周游列国的后期。
孔子从五十八岁离开鲁国,带着***周游列国,寻求让自己的政治主张得到实现的地方。周游列国的孔子并没有找到一个能器重、信任他的诸侯国国君,反倒经历了在郑如丧家之犬,在陈又曾绝粮的困境。
以至于子路都问出了“君子亦有穷乎?”这里的“穷”指的是困境。子路是孔子最忠实的***,也忍不住对前途产生了疑问。孔子回答说“君子固穷,小人穷斯滥矣。”意思就是君子在困境中仍要坚守,而小人在困境中就会无所不为。虽然孔子是这么回答子路的,但其内心的彷徨也可见一斑。
孔子六十四岁的时候第二次到卫国。卫灵公的夫人南子让人传话给孔子,“四方之君子不辱欲与寡君为兄弟者,必见寡小君。寡小君愿见。”南子是卫灵公的夫人,卫国真正的掌权者,她主动提出来见孔子,也不排除南子想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。按照《史记》里的说法,孔子是不得已去见南子的。
周游数年一无所成的孔子不愿意做个穷斯滥矣的小人,但是又不得不迁就机会。南子在卫国掌握朝政,这或许是能够让他的政治主张得到任用的机会。但是南子生性***。南子是宋女,嫁给卫灵公为夫人,后又与宋国公子朝私通。也就是因为这个原因,性格直率的子路直接就表现出对南子的不屑。因此子路并不希望孔子和南子见面,哪怕是作为执政者的南子有可能会任用孔子。在见面的时候与孔子答礼的南子身上环珮叮咚,这让子路更为不悦,觉得这是失礼。孔子不得不跟子路解释说,“予所不者,天厌之!天厌之!”
南子是卫灵公的夫人,原宋国公主,是春秋时期的著名美人兼政治家,主政卫国长达三十年之久。南子美貌而又***,艳名传播华夏,是各国高层议论的对象。南子同时也是孔子的粉丝,他们同时作为华夏的两大名人,备受关注。
孔子被三桓驱逐出鲁国,开始了长达十六年的流浪生活。孔子极其门人四处流浪,南子闻之,感叹君子受辱,于是邀请孔子来卫国执政。子路是孔子的高徒,武艺高强且精通战阵,他知道南子***而貌美,害怕老师禁不起诱惑而失了身,更害怕因此而把孔子的清名毁了。
南子与孔子见面,持之以礼,待之以节。南子见孔子伟岸而谦谦,博闻而强志,心中十分喜爱,欲收孔子为情夫,共掌卫国国政,以此名垂青史。孔子拜谢,守之以礼,拒绝了南子的好意,离开卫国重新流浪!
孔子离开卫国后,不久卫国内乱,南子殁于乱军之中,子路保护卫国国君力战而亡。孔子哀毁骨立,痛失知音和爱徒!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师傅最讨厌什么徒弟的人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师傅最讨厌什么徒弟的人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